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

覺醒媽媽的心理課

 覺醒媽媽的心理課



推薦給有小孩的家庭,也推薦有爸媽的小孩;

疑?這不是推薦給所有人嗎?是的,看看自己小時候,找尋完整的自己是人生必備的功課。這不是一本教父母怎麼教小孩的書,而是對自己的一本剖析書。


近年探討家庭問題的戲劇越來越多,像是《Sky Castle》、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、《俗女養成記》,書中前言就講了所給的愛,可能摻了毒而不自知;首先要知道內向和自卑是不同的,內向是小朋友的天生本質,自卑是因為家人不經意露出的不耐煩,讓小朋友找不到安全感,這樣的有毒情緒,不論心理想的內容或是顯露出來的情緒都會造成小朋友的不安。



本書直接點出被奉為圭臬的三大神話--零到三歲關鍵期、依附理論、媽媽傷痕--對教養無太大幫助,反而可能會助長錯誤的教養。首先是零到三歲關鍵期的設計者,可能是一群有錢有閒的家長設計出來,若一開始就參與他們的比賽,父母只會很辛苦的追趕,反而會忽略對小朋友心靈的觀察。依附理論不是強迫媽媽一定要留停育嬰,而是只要照顧者用溫暖溫柔的方式,就能讓小朋友快樂的成長。媽媽傷痕則是不用什麼都怪罪到自己小時候的傷痕,當然可以讓自己更好,但是太過修正自己,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壓力,就算改善自己,還有爸爸那邊,還有其他人,改也改不完,所以察覺自我傷痕很好,但是媽媽懂得自我療癒,小朋友的耐受度也會隨之成長。這邊插個話,近日播的四樓的天堂,雖然節奏有點慢,但是剛好看到第一集,探討腎經與心靈上的傷痕,也很有意思。


看這本書真的有很多的反省,氣味和有色眼鏡常常在淺意識中散發而不自覺,可以利用心理劇投射來洞察。追求理想形象章節討論:本我、自我和超我,本我不一定是壞的;超我也不一定是好,端看情況是否過猶不及。正常標準的建議可能會造成焦慮,這個部分很重要,因為受醫學訓練的關係,其實很多都要標準化,但是在臨床上,反而遇到很多需要彈性的部分,而不是這麼快的下結論,常常看到錯過這個時間點就慘了的言論,在本書探討小孩心靈層面診斷時要特別小心,不要隨意貼標籤了。


書裡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不要強迫小孩形容,因為小孩的感受還是混沌、多元性的,像探討一則故事時,小朋友可能不討論,可能說些不精確的話,都是情由可原,因為對他們而言,這個故事帶給的啟發,比大人想像中的多;又或是顏色的討論,在他眼裡可能是紅幾分、藍幾分、黃幾分,但是當大人定義這個是什麼顏色的時候,他有可能感到疑惑,然後被受限。


最後書中了解並接納自己--現在的你就是很棒的媽媽--才是給小朋友最好的養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